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81篇 |
免费 | 68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43篇 |
工业经济 | 175篇 |
计划管理 | 672篇 |
经济学 | 3075篇 |
综合类 | 316篇 |
运输经济 | 13篇 |
旅游经济 | 53篇 |
贸易经济 | 479篇 |
农业经济 | 87篇 |
经济概况 | 4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287篇 |
2021年 | 332篇 |
2020年 | 444篇 |
2019年 | 360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237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262篇 |
2011年 | 462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299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20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竞争的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区域产业集群及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实证研究,提出了涵盖产学研合作、R&D投入、专利质量、知识溢出、军民融合产业效率、创新环境6个方面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各主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评,针对各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92.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战略。基于产学研融合内涵,构建微观层面企业产学研融合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和频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正逐步迈向深度融合阶段;产学研融合广度和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强产学研融合广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削弱产学研融合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增强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结论可拓展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发展产学研融合理论,为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效率偏低、机制不佳等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93.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碳循环情况、了解区域低碳竞争力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我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综合农业碳循环过程中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来测算区域农业净碳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低碳化指数,依据区域低碳化指数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区域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区域农业净碳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显著。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总的农业净碳量显著递增;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净碳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省低碳竞争力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业GDP、低碳竞争力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呈现\"低排放—高效益\"型,西北、西南大片区域呈现\"低排放—低效益\"型,粮食主产区大多呈现\"高排放—低效益\"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呈现\"高排放—高效益\"型。在科学量化农业碳循环的基础上,衡量区域间的低碳发展水平,可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新区创新模式都有深入论述,主要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链生态化及产业链之间的合作竞争;产业链转变,建立以产业链衔接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从产业集群到集群创新;创新网络构建;全球价值链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各创新发展模式综述基础上笔者试图探讨各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藉此确定创新网络边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模式采用相应的评价模型及网络边界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微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如何驱动企业微创新是相关研究亟需回答的问题。整合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面六大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18个微创新案例为样本,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企业微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并不构成企业高微创新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3条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即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用户驱动型、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与用户参与驱动型,以及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组织学习与领先用户驱动型。此外,非高微创新驱动路径仅有一条,且与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机会识别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微创新的3个组态及非高微创新一个组态中,说明机会识别能力对企业微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虚拟创新集群已成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从集群认知、主体互动及合作行为3个视角分析了虚拟创新集群形成路径,界定了虚拟创新集群成型状态特征;其次,从内在驱动力、外部推动力、集成内力3方面分析了虚拟创新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动力因素对虚拟创新集群的影响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推动、成员质量、成员关系以及创新精神4个因素在集群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高技术产业创新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但其现存的低效率创新困局亟待破解。利用1997-2011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制度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就各个制度子因素对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的贡献加以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制度环境优化有利于创新效率提升,制度因素对不同阶段创新效率的贡献具有异质性;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整体制度环境、明确政府职能、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9.
遵循科学知识生产逻辑演进规律,在模式1和模式2知识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模式3知识生产已初见端倪。近年来,西方学界从多视角对模式3知识生产进行了理论阐释。从高等教育学视角来看,泰勒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的缄默性,巴内塔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的不确定性;从知识哲学视角来看,昆尼曼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道德伦理性;从创新生态学视角来看,卡拉亚尼斯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创新生态系统性;从社会生态学视角看,吉门尼兹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社会生态性。 相似文献
1000.
创新政策一直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具有市场导向性的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政策对企业产生激励作用的原因尚不清晰。选取对我国技术突破有重要作用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采用2006-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聚焦2011年国家对软件与集成电路行业的两个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双重差分法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无显著影响。融资约束、企业避税行为等是税收激励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另外,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规模、产权和区域企业有不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产出促进作用更大。从税收优惠政策长期影响看,该政策对专利申请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发明专利申请在政策发生当年就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可为明晰税收优惠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